2017年注定是中国当代传统家具行业意义非凡的一年。 今年,红木材料和家具的价格暴涨,并经历了几年的低点。 这一年,行业首位“中国艺术大师”作为传统家具设计师诞生,行业获得“国师”的加持。 现任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席。 协会副主席、中国明式家具协会理事长吴炳良先生。
吴炳良 近图
说起吴炳良,人们总会想起他精湛的工艺制作的令人惊叹的海南黄花梨家具。 某种意义上,吴炳良已经成为海南黄花梨的代名词。 36年后,吴炳良回忆起1981年从广东前往海南岛寻找和采购海南黄花梨老料的传奇经历时,充满了真诚和感激:“可以说, 海南黄花梨改写了我的命运和人生。” 今天,回顾吴炳良30年的职业生涯,不禁感叹职业生涯起步的高起点,这不仅是历史机遇,更是个人天赋。
1. 大师们的视野:视野开阔,审美眼光独到
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家具历史,在此期间达到了无可超越的巅峰。 明清时期,但到了清末 从此国力衰落,传统家具逐渐尘土飞扬。1920年代,德国学者古斯塔夫·艾克的《中国红木家具图》一书开启了 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,让它从民间生活用品进入学术殿堂。1980年代初,以王世祥为代表的学者进一步推进了对明清家具的研究。随着《明式家具珍品》的出版 和“明式 《家具研究》,明清家具开始如明珠般熠熠生辉。 迷人的光。 与此同时,在广东等沿海地区还未普及之前,很多人就开始寻找和购买旧家具。 年轻的吴炳良当时也进入了传统家具行业。
明式海南黄花梨四平泥托(吴炳良作品)
家具制作中 ,吴炳良发现,经典家具不仅好卖,回报也更高,如果家具造型一般,转手相对比较困难,回报也低很多。因此,他敏锐地 意识到家具的专业性,知识和审美眼光的重要性,为了增加知识和锻炼视野,吴炳良不仅购买了大量传统家具的目录来尝试学习,还远赴北京、苏州等地 领略清代御用紫檀家具和明式文人家具威力的地方。生机勃勃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逐渐在心中确立了“古典传统家具”的概念和蓝图,并总结出初步判断标准。这 远见卓识 d同行为吴炳良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而这他的眼力是通过无数次的实践考验逐渐形成的。
明式海南黄花梨素色扶手椅(吴炳良作品)
大量观察和收缩的吸收营养 再加上不断进取的努力,让吴炳良培养了极高的视野和审美意识,使他最初的作品展现出非凡的卓越。 例如,他在1980年代设计并制作了明式海南黄花梨包。 虽然是刚入行时的作品,但同时高腰、霸王、马蹄脚的腰霸表,由于内部结构和设计元素比较复杂,造型难以把握,而且还很少见。 困难的设计。 迄今为止,在以往的拍卖中,这类表往往成为全场之王。 吴炳良第一次尝试,根据古代版画的标志性灵感,改进了这款表的设计。 整体布局密密麻麻,笔直的轮廓流畅飘逸,整体韵味端庄典雅,笔直挺拔。 明式家具标准清爽,不走形。 此桌匠心独具,用木精通,风格简约。寓意深刻,规律严谨,风格自成一体。 此外,这款表在选材上也非常细致。 例如,桌面、桌腿和脚都是由一块木头制成的。 它的质地华丽,色彩鲜艳,可爱,令人遐想。 同时,整体质感格外协调统一。 吴炳良近期在海南黄花梨家具生产中对“一木一工具”水平的追求,在那个时期萌发了其匠心。 而这张桌子无论从造型、做工、选材、魅力上,都既美妙又美丽。 与吴炳良一起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,最终提出了“类型、艺术、才艺、韵律”四大评价标准。 这表明实践导致真正的知识。 一眼知全豹,一叶知秋。 吴炳良一开始就敢于设计高难度的模型,能够传达出它的魅力和新奇,这并不罕见。
明式 海南黄花梨细长椅部分(吴炳良作品)
二、大师定位:借古开今,风格差不多。
就是 正是因为家具的早期收购。 穷寻觅觅,近代明清家具学术研究成果的滋养,再加上爱好、才华和勤奋,使吴炳良不仅视野的起点很高,而且自己的初始地位也很高 . 从1980年代开始,吴炳良对传统家具的传承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。 从一开始,他就坚持走“借古开今,古今中新”的道路。 早期购买家具的经历培养了他选型的审美眼光,办厂仿制家具让他掌握了传统家具的造型规律、榫卯结构、材料加工、工艺、文化内涵等要领。 因此,他的高仿制作既不是抄袭也不是冒充,更多的是对原家具的重新诠释,古而不旧。
明式 海南黄花梨有一张紧身衣桌(吴炳良作品)
吴炳良认为当代中国人要保持中国传统家具的旺盛生命力,不能简单地照搬古人的智慧。 在他看来,即使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明清旧家具,也不全是好。 毕竟,精美的家具在任何时代都是罕见的。 因此,在传承明清家具文化时,仿古家具应继承其深厚的文化内涵,学习其严谨的创作态度,遵循其衡量比例和设计造型的方法,而不仅仅是举几个例子。 而且,随着时代的变迁,现代家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,旧家具也应该进行改造。 比如他的明式海南黄花梨画案,四面泥土,气势磅礴,用料大方,纹路变化无穷。 桌边开槽安装单板,宽而平。 将侧面的冰盘擦干净,台面下方采用双齿板结构,内部采用榫卯连接。 腿脚呈方形,泥土与脚底的榫卯相连,上下连为一体。 这款表壳的榫卯结构精致合理,设计中注入了明亮时尚的现代元素。 可谓是桌椅创新的经典杰作。 可见,吴炳良的家具作品追求现代精神与古老精髓的有机融合,既能呵护传统文化基因,又能洞察现代审美元素,以求达到对事物理解的理想与创新状态。 过去和现在。
3. 大师精神:先行一步,勇于用料
作为国内第一批进入传统家具行业的老兵,吴炳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敏锐嗅觉。 早在1970年代后期在收购旧家具的过程中,当他第一次接触到海南黄花梨旧家具时,就立即意识到这种材料的巨大价值,便着手寻找海南黄花梨旧家具和材料。 的旅程。 那时,他几乎要去海南岛黄花梨的重要产地和旧家具集中的市场。 、树桩、树根,还有一些民间出现过的旧家具和拆迁材料,比如床板、门板等。 如果我觉得我满意,我会全部购买。”
明式海南黄花梨有束腰霸王寺素桌部分(吴兵梁作品)
1983年至1997年的十多年间,吴炳良先后购买了500至600吨海南黄花梨木,为后续的研究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如上所述,明式海南黄花梨有一张束腰桌,是用这一时期从海南岛购买的旧材料制成的。 因为当时海南黄花梨的来源非常丰富,制作家具的时候基本上不需要受到所用材料的限制,所以这张桌子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海南黄花梨的材料特性。 这张桌子是用非常精细的材料制作的,但使用的是旧的海黄油梨材料。 表面纹理亮丽,鬼脸斑驳,如流水,漩涡萦绕,十分抢眼。 业内人士都知道,海黄鬼脸多限于小物件,而鬼脸在异常材料上很少见。 这张桌子上,腰、腿、脚、霸王的脸上,全都布满了鬼脸,可谓绝世无双。 又如吴炳良于1980年代制作的明式海南黄花梨实心扶手椅。 它不同于普通扶手椅的五关节扶手椅环。 折弯材料要求极高,属于罕见的“大料小用”水平。 靠背和座椅面板由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材料制成,以切割宽面板,然后将它们切割成单独的面板。 整体肌理对称呼应,“一木一工具”的材质原则面面俱到。 这些,在如今难觅海黄一木的地步,实在是匪夷所思,这也是时代的英雄。
近年来,不断上涨的市场行情几乎将本已稀缺的海南黄花梨从私营领域“挤出”。 从30年前开始,海南每年就有几十吨黄花梨。 可以购买木器和木材。 三十年后,每年只有三四吨海南黄花梨进入木材市场。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,他仍然每年购买一两吨木材。 业内人士还透露,长期以来,吴炳良的家具材料占整个海南黄花梨流通量的70%至80%,几乎垄断了全国海黄材料。 .
可以说,对于吴炳良来说,海南黄花梨不仅是一种物质,也不是一种生意,而是一种情怀和一种深深的社会责任。 他说:“我关注的不是生意,而是我对海南黄花梨的爱。因为这是真的我的心喜欢它,所以我才有勇气继续买木头,因为我不想欣赏它,而是用它来创造。 在制作这批传统家具的过程中,我更深刻地体会到,黄花梨的资源来之不易,能够像金子一样珍惜材料。 用最严谨负责的态度,打造出一批不愧为前人,经得起后人考验的黄花梨家具。 我想这不仅是我30多年工作的总结,也是一个真实的这些珍贵的材料可以第二次重生,好的家具和艺术品可以传给我们的后代。 每年能用海南黄花梨设计制作几件好家具与同事们分享,是我最大的满足。 “正是这种情怀和责任感,驱使吴炳良30多年来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家具而努力,也让他可以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分享自己的经验。吴炳良从不掩饰自己 凭借实践经验和设计理念,他从自己的收藏、改进和创新中挑选出800多件作品,出版了《吴炳良作品珍藏》一书,向行业内外展示了他的作品。 本书成为历史上第一本古董家具艺术作品的个人相册,据悉,吴炳良这几年从自己的数千件作品中挑选出300多件海南黄花梨家具,拼凑成 《吴炳良海南黄花梨之美》第二卷,预计今年年底出版,本书将成为海南第一部胡书 昂华利家具专着,必将为光大传统家具艺术文化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。
相关知识
三十六年风雨
风雨守望温暖梦乡 慕思集团为哈尔滨受灾群众捐献814张床垫
大道不孤,众行致远 | 图森股份年中会圆满落幕
1折抢大家居!爱阁工房年中大促Gou给利,超狠!
森源家具再次遇见G20 | 大阪康莱德酒店助力 2019 年 G20 峰会
“宇”,与你同行,共渡难关! 捐赠物资,倾情救人……百家河南奥神诺经销商用行动说明责任
民族品牌久木《Hey You Are With You》!
新中源陶瓷中秋媒体思想趴圆满举行
什么牌子的油漆好:30年风雨,环保成就华润油漆
屋面又漏水,怎么办?